李光南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尤其是与麦小苗深入地沟通了一个上午加一个下午后,信心就更足了,只要不是刻意地追求缩减芯片阴影面积和能耗,甚至不惜牺牲性能的程度,他就有信心将这款“非线性图形加速芯片”和“3D图形算力卡”给搞出来。
对此周至反过来叫他放心,只要有了天星地网工程,可以通过卫星系统完成信息传输工作,算力矩阵就不再受地点的约束,到时候就可以将硬件厂房安放在青藏高原,利用冰冷和湍急的河水修造水电站,既满足大量的用电需求,还可以给厂房降温,李光南担心的问题,反倒都不是问题了。
同时也要他做好保密工作,尤其是对面大楼里的那帮子“同事”,虽然进入集团前都签署了保密协议,但是没有必要让他们知道的秘密,也得尽量保密。
当天晚上,周至造访了复旦大学,在前往首都之前,他还要拜访一下裘锡圭。
如果把许慎的《说文解字》分作两部份来看的话,周至传承于辜老这一脉其实更加倾向于“说文”的部分,是从汉字的声韵入手,开始研究古汉语的一门深厚的学问。
而裘老则更加倾向于“解字”的部分,是从汉字的字形入手,作为开始研究古汉语的道路。
当然双方的学识水平早已远超这个约束,“说文”和“解字”,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是各自在相对的一方面更强一些罢了。
裘老和周至最早是通过信件认识的,因为周至指出了裘老一篇论文中的一个小错,被裘老开玩笑地称为“一字师”,也对老辜家近水楼台先得月,把周至这个好苗子先捞到门下有些“耿耿于怀”,一个劲儿地鼓动周至“背叛师门”,最好就是一只脚踩在“说文”的道路上,一只脚踩在“解字”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走,两边不耽误,才是“大圆满功德”。
周至可就哭不出来了,一个辜老就让其难望项背,再来一个高山仰止的裘老,还让不让活了?
不过辜老倒是觉得裘老说得有道理,先是让周至在校内开了一门关于甲骨文选修课,然后俩老头一起诱导,让周至在文字学上也走得远了。
这个远主要就是针对甲骨文研究的,甲骨缀合项目,甲骨字根分析项目,根据字根解读甲骨文组字规则,进而破解新字,中间还要涉及到甲骨文字的流传演变简化繁化讹变等分析,搞出了好大的一摊子事业。
这个项目现在已经是蜀大、北大、复旦、殷墟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联合攻关的大项目,周至其实对这个项目兴趣也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字根分析法还是他首创出来的思路,但是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实在太少,主要还是利用自己的组织强项和四叶草强大的技术能力,打造出有一个文理双跨的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处理以前烦难冗杂的问题,让文字研究学者们能够成倍成十倍地提高效率。
裘锡圭就是这个项目复旦大学的分组长,对于周至提供的这个计算机系统简直惊喜莫名,老人家可是凭借一己之力,将甲骨文的可识读文字从一千余提升到两千五的大牛人,牛人和牛系统的结合,就是中国这两年在甲骨文研究工作上的突飞猛进。
裘锡圭一直想要见见将非线性算法引入到甲骨文研究系统中,是甲骨边缘缀合能力和字根分析能力提升了一个大档次麦小苗,这次算是偿了老人家的心愿。
复旦是江舒意曾经的母校,虽然她现在已经离开了复旦校园,可周至走在自己曾经来过的这个校园里,心情就难免有些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