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不必如此惊慌,本宫并非在与你们说笑,也不是想要借机惩罚你们,本宫是认真的!”
“毕竟等你们到了海外,山高皇帝远的,朝廷对你们的管束难免鞭长莫及,到时候你们肯定会生出其他的心思。”
“既然如此,那我们不如将话挑明了说。”
“另外,父皇其实也是同意你们到海外建国称帝的。”
“不过有一个条件,那便是无论何时何地,你们都必须以大明为尊。”
“倘若有朝一日,你们胆敢对大明怀有不臣之心,那我大明的军队定会穿越万里波涛,直抵你们的国度,将你们彻底覆灭。”
众藩王听到这话,虽然也大概知道朱慈烺刚才的话不是开玩笑,但还是吓得纷纷惶恐地跪倒在地,口中不迭地说道:
“臣万万不敢,请太子殿下放心,臣至死都是大明的臣子。”
“无论臣在哪里,都以大明为尊,请殿下放心!”
朱慈烺静静地看着这些跪在地上的藩王,心中暗自吐槽道:
现在你们自然是不敢有二心了,但你们的子孙后代可就不好说了。
不过,这毕竟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未来的事他也无力顾及。
但至少在他在位的这些年里,这些海外藩国只能作为大明的附属国而存在。
而且即便是要分封,朱慈烺也会做好一些谋划,确保这些藩王们无法做大。
比如其中较为肥沃、资源丰富的土地,都会划归大明所有,由大明直接派遣军队和官员进行管理和掌控。
然后朱慈烺会从别的地方挑选一些合适的区域分封给这些藩王。
既要确保他们不会发展得过于强大,对大明构成威胁,又不能让他们无法生存。
总而言之,一切都将以大明的利益为核心,围绕大明的发展目标来进行。
话说到这个份上,该交代的基本都已交代清楚,众人心中也各自有了盘算。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海外称帝之事充满向往。
仍有不少藩王心存顾虑,他们始终觉得大明终究是自己的根,生于斯长于斯,哪怕采用汉朝的推恩令,逐步削减爵位,他们也更愿意留在大明的土地上。
对于这些人的决定,朱慈烺自然不会强行干涉。
紧接着,朱慈烺再次让众人起身,随后好似在做最后的总结般说道:
“诸位,该说的话本宫已然毫无保留地告知了诸位,想必诸位也都领会了本宫的意思。”
“那么接下来多余的废话也就不多说了,我们再来谈谈海外封地具体是怎么划分的。”
“简单来说,明年开始大明就会大力发展水师,然后一步步扩展海外的土地,而等到解决完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建奴后,这些土地就可以封赏给你们了。”
“若是你们想要在海外获得更为广阔、肥沃的封地,那就必须在接下来的这几场战争中让你们各自这一脉的宗室子弟奋勇杀敌,建立赫赫军功。”
“总而言之,封地的大小是依据军功的大小来进行划分的。”
“至于那些能力卓越、表现出众的宗室子弟,还会额外得到赏赐的土地。”
众藩王一听,瞬间恍然大悟,也都明白了朱慈烺的意图。
也就是说,若他们想在海外拥有更多更好的封地,那就必须要让他们这一脉的宗室子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用军功换取海外封地,怎么看都没什么毛病。
想到此处,众藩王赶忙齐声说道:
“臣遵命。”
话说到这里,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朱慈烺又交代了一些其他相关事宜之后,这才让众藩王退下。
等到离开皇宫的时候,这些藩王们一个个只觉得浑身大汗淋漓。
他们的内心也发生了一些很大的变化,既有对未来的向往,也有对朱慈烺深深的折服。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年轻的太子爷居然能有这般见识。
回想起他们之前还在小看朱慈烺,只觉得自己真是长了双狗眼。
当天下午,日光透过斑驳的云层,洒落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锦衣卫们如往常一般,穿梭于京城的各个角落,收集着各方情报。
很快,一份特殊的密报便呈到了朱慈烺的案头。
朱慈烺随便扫了几眼,心中只觉得无比好笑。
因为密报显示,有不少藩王一改往日对宗室子弟不闻不问的态度,竟然主动前往城外的军营,去慰问他们各自这一脉的宗室子弟。
而且还带了不少的好东西。
甚至还承诺他们在战场杀敌的时候,一定会替他们照顾好家人,并且会如实发放宗室的俸禄给他们的家人。
这些宗室子弟们原本在封地时,鲜少能得到藩王的关注,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便是:“同宗同脉之人多如牛毛,你们又算老几”这般冷淡之语。此刻面对所属藩王们这般关怀备至的话语,一个个都大为震惊,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之色。
不过在朱慈烺看来,这些藩王们会有这样的变化倒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这些宗室子弟未来在战场的表现可是决定了他们这些藩王未来能分封多少土地,自然是需要关心一下了。
为了避免人多口杂,因此朱慈烺并未将这件事情告诉全部的宗室子弟,同时还要求其他藩王务必守口如瓶。
毕竟这件事情牵扯太大,要是不小心被朝中大臣知道的话,难免又会来烦他。
再者说了,这件事情可是排在消灭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建奴之后的,所以也不急于这一时了。
时光匆匆,又过了几天。
兵部的官员们开始对那些来到京城的宗室子弟进行了严格的筛选。
一番严格的筛选之后,最终只剩下两万多身体素质较为出色的宗室子弟成功留了下来。
而被筛选下来的大概有一万三千多人。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身体素质欠佳、实在无法适应战场的宗室子弟。
没办法,毕竟这可是打仗,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通过筛选的。
按照之前既定的计划,这一万三千多人都要跟随各自的藩王回到原有的封地。
不过,众藩王心里也都明白,这仅仅是暂时的安排。
等到将来藩王被分封到海外之时,他们也会一同前往。
而藩王们也深知这些人日后将是他们在海外立足的重要根基,必然会对他们多加照顾。
不过并非所有的藩王都选择回到封地。
有几位藩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他们想要留在京城加入大明朱家军,上阵杀敌,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其中包括肃王朱识鋐、桂王朱由榔、鲁王朱以海,以及刚刚被恢复藩王身份的唐王朱聿键。
朱慈烺知道之后,自然也是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下来。
随后他即刻吩咐兵部,为这些藩王们安排了适合他们的官职。
这一消息传到大臣们的耳中时,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毕竟大明几百年来,哪有藩王担任官职的先例
然而朱慈烺对此却毫不在意,因此他力排众议,依旧坚持自己的做法。
众大臣见此情形虽心有不满,但也深知太子主意已定,不好再多加阻拦,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总的来说,如今的大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稳步发展着。
这一天下朝之后,朱慈烺刚回到东宫没多久,马宝便匆匆赶来,道:
“太子爷,宫外有人求见。”
朱慈烺随口道:
“什么人”
马宝连忙答道:
“奴婢不认识那人,但那人自称是水泥厂的官员高三喜。”
水泥厂
朱慈烺听到这话瞬间来了几分精神,脑海中也立刻浮现出高三喜的模样。
他记得高三喜原本只是工部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吏,后来经自己提拔,才担任了水泥厂的厂长,负责水泥的生产事务。
想到这里,朱慈烺立刻说道:
“传他进来。”
不多时,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迈着略显拘谨的步伐走进殿内,此人正是高三喜。
一见到朱慈烺,高三喜立刻“扑通”一声跪下,恭恭敬敬地磕头,口中高呼道:
“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神色温和的说道:
“起来吧!”
等到高三喜起身之后,朱慈烺这才问道:
“你此番前来,莫不是水泥厂那边出了什么状况”
高三喜听到这话,赶忙回道:
“回太子殿下,水泥厂一切运转正常,并无任何事端,臣今日前来,是有别的事情。”
“最近这段时间,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数量过多,库存积压严重,如今已到了无处堆放、无处可用的地步。”
“所以,臣特来向太子殿下请示,这水泥是否还要继续生产下去。”
什么
朱慈烺听到这话,不禁差点笑出声来。
他实在没有想到,高三喜大老远跑来,竟是为了这么一桩事。
他微微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心中却迅速开始思索起来。
如今水泥过剩,看来得干点别的事情消耗一下了!
紧接着,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句话:
想要富,先修路!
只是一瞬间,朱慈烺就下定了决心,那就是接下来开始修建水泥路!
毕竟修路这事儿无论何时何地,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