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薪华诗会前三名(1 / 2)

石万程与倪元珙本来以为,他们今日能来薪华诗会,必然就是诗会上身份最高最为尊贵之人了。

却没想到赶来后却才发现,原来这里居然还有一尊更大的佛。此时两人心里都不禁有些暗怪江河等人,怎么这几个小辈之前在路上不曾跟他们提起,显些在汤宾尹面前失了礼数。

石万程与倪元珙赶上主席台拜见后,汤宾尹这才起身回了一礼,倒也算颇给两人面子。

“倪元珙!”汤宾尹回礼后,向倪元珙笑道,“我记得你,当年你曾到过我府上拜访,同行的还有你从弟倪元璐。”

倪元珙闻言,则不禁有些惊喜道:“睡庵先生果然好记性,没想到只是数年前一面之言,先生竟还记得元珙,当真让元珙受宠若惊。”

汤宾尹对他来说乃是大人物,所以他仍能记得数年前的那次登门拜访,自是情理中事。但没想到他与堂弟倪元璐当年连同绍兴府的十数名生员一起登门拜访,汤宾尹居然仍能记得当年在那十数名生员中的他这个小人物。

他当年在绍兴府还没什么声名,当年牵头组织,为首拜访汤宾尹的,也不是他。甚至说起来,他堂弟倪元璐都比他更为有名。说不定汤宾尹能够记得他,还是他沾了自己堂弟倪元璐的光。

他堂弟倪元璐也比他小了整十岁,但却也是与他同年,一起考中了天启二年的进士。

单凭倪元璐比他更年轻,就能考中进士,就说明了倪元璐的前途会比他更好。他在面对自己这个堂弟时,也颇有石万程面对他的那种感觉。

他们虽然都是同年的进士,但相互之间却都差了十岁。而倪元璐虽然年纪最幼,在他们三人中却是学问最好。

倪元璐在考中进士后,便被选为了庶吉士,之后又以庶吉士之职授翰林院编修,在朝中为官。

庶吉士也被称为庶常吉士,是翰林院里的一种短期职位,通常选择新科进士中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还有为皇帝讲解经书典籍的职责。

庶吉士的制度起于太祖年间,选择部分新科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观政学习。进入翰林院的称为庶吉士,进入六部及以下衙门的,则称为观政进士。

因是为了让新科进士们熟悉政务所务,所以庶吉士与观政进士都是临时性的短期职位。任职一段儿时间后,通过考察,就被改任别的正式职务。

而能够进入翰林院,便是所有进士中最为期望的。因为大部分的内阁大臣,都是来源于翰林院。而在明以前,尤其两宋时,翰林院也通常是大部分宰相的起点。只要能进入翰林院,就可以断定,此人将来必然前途光明。

汤宾尹当年考中榜眼后,也是授了翰院编修之职,便可见这个职位的含金量。

但汤宾尹当年则又不同,因为他考中进士后,是直授的翰林院编修之职,并没有先以庶吉士的身份先行观政学习。也就是没有经过考察试用期,就直接授予了他正式职位。

有此区别,自然是因为他当年是高中的榜眼,乃是名列一甲。

进士三甲榜单中,一甲只有三人,便是前三名的状元、榜眼及探花,赐进入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为同进士出身。

虽然同为进士,但三甲的自然不如二甲,二甲的又不如一甲。

而在明英宗以后,更是成为了一种惯例,一甲的前三名,可以直授翰林院修撰、编修等职,不必先选庶吉士观政。另外则从二、三甲中,选年轻与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除了才华出众外,还得要年轻,因为翰林院是培养未来内阁大臣的地方。而培养一位内阁辅,少说也得十几二十年,当然得选年轻点儿的。

比如像石万程这个,考中进士后,都已经快年过半百了,就不值得太下功夫与时间去培养了。

倪元珙除了学问不及自己堂弟倪元璐外,也是吃了这个亏。他考中进士的时候,也同样不年轻了。虽然相对石万程年轻,却也是年近不惑了。不像倪元璐,那年都还未满三十,自然值得培养。

而倪元璐除了学问比他更好外,还擅长书法,写的一手好字,这也是遴选庶吉士颇为看重的一点,是加分项。

因为庶吉士是皇帝近臣,有时还要负责起草诏书,自然得需要一手好字。所以选庶吉士的条件之一,就是长于文学及书法者。

在天启二年的同年进士中,有个叫黄道周的,只比倪元珙小了一岁,同样是年近不惑了。但就因为能写得一手好字,擅长书法,颇得考官袁可立的赏识。

本来黄道周最初是被选为观正进士的,但在袁可立的举荐与力捧下,便被改为了庶吉士。就这一改,便改写了仕途与命运。

不过黄道周本人的学问也同样不错,倪元珙本人心中也是服气的。只不过终究年龄稍大了些,就因为写了首好字,便得了袁可立赏识,改成了庶吉士,还是让他每每想来,有些羡慕嫉妒的。

在当初被选为庶吉士的那批同年中,还有个叫王铎的,同样也是因为擅长书法而被入选。

不过王铎本身年纪也不大,只比倪元璐大两岁,除了书法这个加分项外,本身也就符合条件,无可指摘。

倪元珙所不知道的是,在后来的历史上,他堂弟倪元璐,便正是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以书法并称于世,被称做是“明末书坛三株树”。这三人再加上傅声与张瑞图,又被并称做“晚明五大家”,是明末书风的代表。

正因为堂弟倪元璐比他的名气大,学问高,所以倪元珙此时才忍不住怀疑,汤宾尹能够记得他,是因为自己沾了堂弟的光。

不过这种事也不适宜直接问出口,而且就算真是如此,他也并不觉着有什么不妥。对于自己堂弟倪元璐比他声名更响,他更多的是与有荣焉,并无太多嫉妒。

“据闻你高中之后,便是一直在徽州为官。”汤宾尹此时说道。

“正是。”倪元珙连忙答道,“这我为祁门知县,两年前才平调到歙县。”

汤宾尹颔首抚须道:“能够主政一方,对你将来前途也是大有好处之事。”

倪元珙闻言,自是恭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