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刘焉上奏,改刺史为州牧(2 / 2)

而刺史改成州牧就不同了,州牧掌控的地盘和兵马可多了去了,一旦起事,那如同战国七雄一样,麻烦大了,稍有不慎,大汉就有倾覆之危。

刘宏阴沉着脸说道:

“皇叔不会害朕,更不会害大汉!”

“更何况,皇叔为了自证清白,主动请缨担任交州牧!”

天子刘宏嘴里的皇叔指的是刘焉,他的祖先是汉景帝的第四个儿子,淮阳王刘余,按照辈分,正是刘宏的皇叔。

张飞这个时候,也突然明白,为什么改刺史为州牧这件事,要刘焉来上奏。

刘焉是汉室宗亲,由一位刘家人提出此建议,无疑比其他外戚、宦官或士族更为得当。

如果何进、蹇朔,或者汝南袁氏等人提出这一计划,天子刘宏的反应恐怕不会是考虑,而会是立即削弱他们的权势,以防止他们谋反!

张让明白刘宏的心思,立马解释道:

“百余年前,大汉各地叛乱,朝廷就曾改刺史为州牧,各地叛乱很快就被镇压!”

张飞眉毛一挑,他知道张让说的事情,那是西汉末年,百姓活不下去,所以叛乱频起,刺史们不得不在监察职责之外,积极参与实际事务处理,如镇压叛乱或介入地方管理事务,这种变化使得原本只负责监察的刺史逐渐增加了实权,逐渐成为超越太守地位的“地方官”。

后来汉成帝就颁布命令,将刺史的职位改为‘州牧’,用来镇压叛乱。

州牧出现后,这些地方的州牧并没有立即拥兵自立或直接发动叛乱,相反,他们积极从事维护汉朝的统治的工作。

直到位面之子刘秀横空出世,灭了王莽,重新恢复大汉正统,才废除州牧制度。

可以说,在西汉末年,州牧制度对于大汉起到了正面作用,这也是天子刘宏心动的一方面。

但是刘宏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西汉末年的州牧制度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那些州牧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嫡系力量,刘秀就崛起了,然后废除了州牧制。

若是州牧时间维持的时间长一点,那结果会如何,可就不好说了。

张飞并没有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刘宏既然询问自己此事,并说刘焉不会危害大汉,那其实就说明在他的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只是还想得到别人的赞同,不然他也不会让张让解释那么多。

张飞故作沉吟,随即拱手说道:

“陛下,如今各地士族借助叛乱迅速集结兵马,壮大势力,若朝廷不加以制衡,恐怕他们会逐渐脱离朝廷的控制,甚至威胁到大汉的根基,改刺史为州牧,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州牧手握实权,既能镇压叛乱,又能制衡地方豪强,可谓一举两得。”

刘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依旧有些犹豫:

“贤婿所言极是,但朕担心,若是州牧权力过大,是否会重蹈春秋战国的覆辙?”

张飞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

“陛下,此事关键在于如何制衡,陛下还可派遣心腹之人担任州牧,并设立监察机制,定期轮换州牧,防止他们坐大,确保他们对朝廷的忠诚。”

刘宏眼睛一亮,张飞这话是真的说到了他的心里,转头看向张让,问道:

“阿父,你以为如何?”

张让连忙躬身答道:

“陛下,雷侯所言极是,州牧制度若能妥善实施,确实能解朝廷燃眉之急,至于制衡之法,老奴以为,可设立‘州牧监’,由陛下亲自指派,负责监督州牧的一举一动。”

刘宏闻言,微微颔首,他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

“好!既然如此,朕便改刺史为州牧,不过为了稳妥,先选择动乱之地设立州牧,其他地方还是静观其变!”

张飞和张让同时下拜道:

“陛下英明!”

随后,张让领着张飞离开德阳殿,前往南熏宫,在路上,张飞开口:

“伯父,还要劳烦你提醒陛下,州牧人选,一定要慎重!”

张让点头道:

“翼德无须担心,在陛下心中,州牧人选只有四人,刘君郎,刘伯安,黄子琰!”

对于这三个人名,张飞并不意外,在原本的历史上,第一批的州牧就是他们三人,其中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

刘焉和刘虞就不说了,汉室宗亲,对天子来说,是值得信任的人,至于黄琬,他是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出身名门,更是士族领袖之一,这样的人更加注重名望,也不会叛乱,败坏家族名望,也是值得信任的人。

不过这才三人,张让说的是四人,还有一人是谁?

张让似笑非笑的看向张飞:

“还有一人自然是翼德你,有你坐镇幽州,陛下才能无忧!”

张飞心中一喜,要是能成为幽州牧,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掌控幽州了,他立马朝张让一拜:

“多谢伯父!”

张飞明白,虽然自己功勋卓越,但是毕竟崛起时间太短,没有足够的底蕴,再加上年幼,正常情况下,是无法担任州牧之位的。

而现在名单里面有自己,自然是张让在背后出力了,自己自然是要出言感谢。

不仅如此,初批州牧四人,汉室宗亲两人,士族一人,张飞既是帝婿,也是阉党中人,这何尝不是天子刘宏的另外一种平衡。

张让见张飞纵然成了帝婿,还依旧对自己如此恭敬,心中也是大喜:

“都是自家人,翼德不必如此客气!”

随即,张让话题一转:

“翼德,你对州牧监,心中可有适合的人选?”

张飞眸光一闪,这话里有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