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们自土木堡之变后好不容易才掌握的军权,怎么可能再让皇帝你把军权再夺回去?明武宗牛不牛,倔不倔?他千方百计的想夺回军权。既然如此我们就直接让他归西,去地府找他的军权去吧!所以你万历皇帝想绕过我们提拔将领变成你的人,那是绝对不可以发生的事情!
万历皇帝能不知道这些大臣的心思吗,见此就出了后招儿。他以各种理由,把凡是与朝中大臣有关系的武将都褒奖封赏了一遍。尤其对大同、宣府等地处山西一带的武将,该升官的升官,该奖赏的奖赏。引得大臣和武将们一片叫好声和感恩戴德。
在获得了众人的好评后,接下来万历皇帝又让人把那二十四幅画搬到了朝堂上,让大臣、勋贵们排队逐一观看。并下御旨让他们好好思索平定建奴之策。
大臣们当中多数人没去过辽东也不了解辽东,他们对辽东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战报、塘报、公文、书信等纸面上。如今这些画让他们第一次看见努尔哈赤、代善等后金贵族和八旗兵长什么样,更感受到了这些蛮族的野蛮和凶悍。
他们大受震撼,很快在内部就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杨林抗敌有功,如果不大力封赏会寒了边关将士的心;另一部分人还是坚持己见,认为祖制和军规不可违。
正当大臣们争执不下的时候,万历皇帝又出招了。他把已经废弛多年本是定辽右卫所在地的凤凰城(今辽宁省凤城市)重新启用。敕命原镇江守备马进忠任凤凰城游击将军,节制当地军民。下令其借鉴杨林防守叆阳的经验,重新修缮加固城池。并将各地流散的难民迁往此城充实人口。
这样一来,杨林管辖的城堡虽然增加了,但都处在边境的最前面,而在他身后则是其他各个卫所。离得最近就是马进忠的定辽右卫。假如有一天他要造反,那么将面临后路被断绝和被包围的局面。
不得不说万历皇帝这样安排在政治和军事上是高明的。不仅降低了杨林造反的可能性,而且还尽量让其发挥军事才能。同时也安抚和消弭了朝中部分质疑的声音。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他为了提拔杨林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如果日后杨林野心膨胀想造反,那么从道义上就失了先机。
万历皇帝的安排立刻就让大臣们停止了争吵,双方认为这样是最好的安排。这等于皇帝变相的进行了妥协和让步。毕竟自己这边的武将们也受到了好处,要是再吵下去或是多说什么,那就实在有点儿过份了。
大臣们也知道这是皇帝在试探自己的反应,但是一个已经重病缠身的皇帝再试探又能试探到哪儿去?况且皇帝为了一个杨林把所有人安排的都挺好。所以也就认可了对杨林的封赏。朝堂上本来就是利益交换的场所,皇帝与大臣们互相妥协与制约,所以这种事情毫不稀奇。
有些大臣们事后还聚在一起商议,皇帝直接提拔封赏武将这种事仅此一例,以后绝对不能让皇帝这么干了。要是以后得朱家皇帝都这么干,那还了得?说不上那天自己这些人就被“清君侧”了。
不过他们当中有消息灵通的说杨林在叆阳弄了个什么讲武学堂,要学着文人的样子收学生教授知识。如今辽东已经有不少士子去报名了。
结果这话一出来,立刻引来这些人的一顿群嘲。认为杨林年纪轻轻就得到皇帝青睐,肯定忘乎所以飘得不得了。这么做不过是想显摆自己有能力,也不枉费自己被封了个参将当当。一个年轻的丘八,再怎么折腾也是个丘八。他有什么能力收学生,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么看他就是个徒有其表、沽名钓誉之辈。何足挂齿耳?
其实按照智商高低来讲,这些大臣们能在全国残酷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继而出仕担任官职,那一个都不是泛泛之辈。不说满腹经纶也可说是有真才实学。
但是他们以前没听说过什么讲武学堂,也没听说谁搞过这个东西。因此他们认为这不过是杨林沽名钓誉、突发奇想的荒唐之举。谁也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对武人的蔑视和成见,就如大山一般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