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真实意图(2 / 2)

明末辽东从军行 辽鹰 1586 字 10小时前

且说关于杨林申请银钱铸炮一事,万历皇帝在圣旨中没有明确,只是让辽东经略府找户部和兵部自行商议决定。这样等于把这种要花钱的事儿推给了

本来铸造火炮这种事在太平盛世大有油水可捞,但关键是大明上下现在穷得叮当响,上哪儿弄这笔钱去?户部掌管天下钱粮不假,但他们是属貔貅的只进不出。立码回应说我可没钱,兵部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兵部也不白给,见状立刻上奏。说前段时间已经花钱买红夷大炮给杨林了,现今根本没钱再铸炮了。而且一旦答应了杨林铸炮,那么其他地方都来申请要钱铸炮怎么办?要是辽东实在缺炮,那就让皇帝陛下出点儿钱或是熊廷弼他们自己想办法吧。

万历皇帝自从安排完杨林的事后便一直卧病不起,病情日趋严重,兵部的这道折子自然就没了回应。这也是他多年来使用的帝王权术之一。我不说话,让你们猜去。

兵部见这样也不是个事儿,便回应辽东经略府和熊廷弼,说现在国家困难没有多余的钱铸炮,而且营伍兵归经略府直接管辖。还是经略大人您自己决定这事儿吧。

不得不说大臣们对万历皇帝的了解还不够透彻,他们只是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并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

这时的万历皇帝虽然时日无多,其实他对杨林的提拔和封赏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只不过这个深层的意义除了自己知道外,一般人是猜不中的。他甚至在病榻上被病痛缠身极为痛苦,可心中依然在嘲讽大臣们的蠢笨,永远也猜不到自己如此封赏杨林的真实用意。

话又说回来,熊廷弼真的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好官。他接到兵部的回复后,没推诿也没和兵部、户部扯皮打嘴仗。而是直接回信告诉杨林,你可以自行铸炮,但是朝廷没钱我也没钱。所以这事儿你自己想办法。不过我这边有会铸炮的工匠,我现在就让人把这些工匠送到你那去。另外铸炮的数量、威力、名称、大小等必须上报备案,以便朝廷随时检查。

杨林接到皇上对自己封赏的圣旨和经略府的回复后极为高兴,他可没时间去多想万历皇帝把马进忠安排到自己身后的用意。只想着只要自己一心为国,上面爱怎么安排怎么安排。管那么多干嘛?

但是邢云衢的政治嗅觉是敏锐的,他向杨林分析了皇帝这么做的原因,大致基本上说的都对。但是说到马进忠被调往定辽右卫当游击将军,他认为马进忠很可能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他是锦衣卫的人。否则这么突兀的提拔他,太令人难以理解和不懂了。但也不排除这是皇帝特意安排,分化马进忠与杨林关系的一种手段。

邢云衢指出,皇帝为何要把镇江划归杨林管辖,他难道不知道民间海贸走私可以中饱私囊的事儿吗?其实他就是想利用这个地方,看看杨林的行政能力和人品如何。如果杨林经不起金钱诱惑,野心和私欲逐渐膨胀。别看皇帝和文官们不和,但是现今的年月皇权还是大如天。那么朝廷完全可以用任何理由把杨林调走或撤换掉。

邢云衢还指出,按照维护皇权统治的角度来讲,皇帝根本不可能给予杨林这么大的权力,也不能提拔的这么快,更不可能给了这么大一块地盘。这是要把杨林培养成军阀的节奏啊。皇帝这么做,除了表面上要杨林更加忠于他和制衡辽东其他将门外,估计还有一层很隐晦的意思。

说到这里邢云衢想了半天,他也不敢说自己这个估计是对的。因为按照常理来讲皇帝是不可能这么安排的。不过他最后还是说出了自己猜测,那就是他要效仿汉朝和唐朝,在辽东暗中设置藩镇。藩镇制度虽然容易造成军阀割据不听朝廷命令,但其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军队特别有战斗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皇帝没有能力平叛就把权力下放到各州郡,结果一下子涌现出来无数英雄豪杰,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镇压了下去,随后他们开始争夺天下。可就是在这种混战不堪的状态下,周边的匈奴、羌氐、鲜卑、乌桓、山越、南蛮等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异族,竟无一不是被这些军阀们打出屎来。

藩镇(军阀)的军队为何有战斗力?因为他们要保住自己的地盘,有地盘才能生存下去。要是没有战斗力还怎么保住地盘?要想军队有战斗力,那么粮饷、训练和装备就必须要提高上去。现在大明之所以打不过建州的区区几万人,根源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