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均田制(2 / 2)

袁燕 木玉少白金 1128 字 2天前

所谓均田制,并不复杂,就是为了开垦荒地,鼓励百姓回归土地用的,特别是针对流民和藏于山林的逃难者。当然,屯田制也有这个功效,无论是军屯还是民屯,特别是军屯,还能鼓励百姓入伍参军,增加地方军事实力,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自从实行屯田之后,兵力扩张的这么厉害,而且即便输了这么多次,还能立刻恢复军事实力,军屯的效用占比很大。当初,袁熙在幽州就是有样学样,才能在幽州那北寒之地一下拉出近五万大军,作为河北夺权的核心力量。

而均田制跟屯田制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土地的归属权。很简单,屯田是政府集体发起的行为,所有土地的归属权都在袁熙的朝廷手里,无论是军屯还是民屯,说白了只有使用权,没有所属权,除了种地,其他的行为绝对不行,例如买卖、建房或者开发副业等等。这就导致屯田制只是为了帮助政府打仗提供粮草的权宜之计,不可能真的长久实行,起初流离失所、没有土地的百姓还会愿意参与,因为至少比饿死强,但是时间长了就不行,老百姓是想过好日子的,社会本身也要恢复和发展的,把百姓无脑地束缚在土地上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均田制就会更加适应这一情况,因为均田制会把土地交给百姓,特别是无主荒地。东汉末年,自黄巾军起义以来,人口锐减,很多世家大族都逃难到了南方的几个州,除了河北的冀州勉强算是安稳一段时间,因此,河南这边的土地大多数都是无主的,只有少量还存活的世家有些土地,但是因为战乱,他们也没法过量扩张,只能自守。因此,袁熙在观看颍川府、洛水郡、陈留郡和南阳郡登记的土地时,发现曹家基本上把这些土地都划归朝廷所有,也是屯田的主要地区,其中陈留郡和颍川府是最集中的。当然,也是因为曹操的迁徙政策,把很多百姓强行迁徙到这四个郡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

正是如此,袁熙才觉得在颍川府、洛水郡、陈留郡和南阳郡这四个地方开始试行均田制是最为合适的,而且反对的力度也会小一点。硬要说这次均田制有什么大难题,就是南阳郡的南部被刘表拆分成章陵郡,刘备驻守的新野,就是章陵郡的门户,而朝廷的南阳郡辖区里还是包含章陵郡的。

“章陵郡就先放一放,大不了把政策给刘玄德发一份,让他照着执行,如果不执行,再以不遵朝廷政令的名义出兵就是了。”这是发布均田令试行方案前的一天,袁熙在跟诸葛亮讨论均田制的一些细节。

“是!那就按照十五岁男丁四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妻三十亩口分田,妾、姬、奴、婢各二十亩口分田的方法试行。”诸葛亮说的是分田方案,所谓口分田,就是吃饭用的,属于基本耕地,只能种粮食,而且可以买卖或转让,但是最初的拥有者一旦死亡或者超过六十岁,就必须要返还给朝廷;而永业田是可以永久持有的,而且可以给子孙继承,但是不能买卖或者转让,这些都是要登记在册的,顺便还可以登记一下户籍人口,把很多隐户给发掘出来。

“不是说十八吗?怎么还是十五?”袁熙实在不理解给这帮年轻人结那么早婚干什么?

“十六如何?”诸葛亮妥协了一点。

“十七,别讨论了!”袁熙自然也要妥协一下。